QQ登录

go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5:57: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      迁皖始祖祈斌公石台矶滩乡兴隆村大龙湾木形2006年重修墓地一祭。

2、      迁皖始祖妣王氏石台县仁里镇同心村杨潭组牛形2007年重修墓地一祭。

3、      始祖永钰公潜山槎水镇建国村龙隐山虎形有碑及墓地一祭。

4、      始祖妣汪、姚二氏怀宁枫林乡路井村丁冲组檀木冲有碑墓地一祭。

5、      二世祖代贵公、三世祖明一公潜山槎水上保燕窝形有碑墓地一祭。

6、      四世祖显一公潜山槎水油坊村储湾掌形一祭。

7、      五世祖孟实公潜山槎水油坊村储湾扇面金星有碑墓地一祭。

8、      六世祖仲訚公潜山槎水油坊村储湾风吹罗带形有碑墓地一祭。

9、      七世祖泳祯公潜山槎水油坊村储湾仙人献掌形一祭。

10、  八世祖仁澄公潜山槎水油坊村储湾仙人献掌形一祭。

11、  九世祖义贯公潜山槎水油坊村储湾仙人献掌形一祭。

12、  九世祖义钟公潜山槎水油坊村储湾白虎内右垂金星一祭。

13、  九世祖义显公潜山槎水油坊村储湾仙人献掌形脉门穴一祭。

14、  十世祖礼宽公妣丁氏潜山槎水下波罗蛇形一祭。

15、  十世祖礼惠公妣陈氏潜山槎水金波村仰人屋后黄龙出洞一祭。

16、  十世祖礼昂公潜山逆水书团燕窝基屋后虎形一祭。

17、  十世祖礼裕公妣徐氏岳西毛尖山乡板舍村眠牛形有碑墓地一祭。

18、  十世祖礼和公岳西毛尖山乡板舍村蜈蚣形有碑墓地一祭。

第八、九两节资料由德赞、文鹏、学政、昭武、昭文、昭年搜集整理

                                         

附1

Rank: 9Rank: 9Rank: 9

选择表情,则自动回复本帖!给力丝网印花论坛技术支持

2011真给力!顶
这么好的帖子,没人顶,太不给力了
这么牛X的帖子,太恐怖了!
路过狠狠咬上一口!
这帖做得太不行了,感到强烈的不满!
看了这帖子,不知道说什么,难过!
特来庆祝下!放点烟花!
吃了不回贴,不消化!
小女子不小心路过,看到这帖子,太喜欢了!
囧!雷人!
2011真给力
真悲剧
吓到了!
我咬呀!
真不行
好难过
放烟花
不消化
我喜欢
真雷人
顶!好贴!
哥说过,神马的都是浮云
必须的...
恩X贱贱!!!
打酱油路过,不关我的事!我只是偶尔地灌点水
太可恶了。
楼主写得太好了!我喜欢!送花给你吧!
路过,留个脚印,太无聊了!
囧!雷人!
这么好的帖子,转载中!努力抄抄抄!
好贴子
神马浮云
必须的
贱贱贱
灌点水
真可恶
来送花
好元聊
我忍!
我抄抄抄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13 15:57:37 |只看该作者

二○○八年清明祭祈斌公妣(石台)解说词

江南锦锈,青山叠翠。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农历二月十九),迁皖储氏后裔司虔诚之心,不辞辛苦,赶往石台县仁里镇同兴杨潭,举行庄城十五世祖(迁皖始祖)南宋石台县县令祁斌公贤配王太儒人公祭大典。迁皖储氏始祖母王太孺人墓园坐落于石台县仁里镇同兴杨潭牛形山滴水崖,地当秋浦河畔,这里山环水绕,风光秀丽,闻名遐迩,李白曾五次到此地,并挥毫写下美丽而脍炙人口的“秋浦歌十七首”。看:崖上瀑布如练;听:崖下流水潺潺。周边竹树环合,满目苍笼,崖边的牛角石掩映于红花绿树丛中,我们的始祖母就静卧在崖旁,享用着这块美丽的土地。据崖远跳,群山争雄,山下石台至池州的公路贯通南北,交通便捷。石台古称石埭,此地自古山水钟灵,民风淳美。迁皖始祖正是适时适地归葬于斯,供后裔凭吊祭奠。迁皖始祖母王太妣墓园修复工作于二○○七年底完成,族众择定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公祭。这天,省内的合肥、巢湖、六安、广德、宣城、舒城、岳西、潜山、桐城、怀宁、枞阳、青阳、池州、祁门、东至、石台等地的裔众会同浙江安吉储氏后裔披星戴月奔赴石台。大会组织严密,分工科学,在储学政总指挥下和储风舟、储方宏副总指挥长的指挥协调下,秩序井然。族众备齐猪羊供品,携带香烛纸马、彩旗祭品,分乘五佰余部各式车辆,过安庆长江大桥,集合于石台县梅林镇高坦,在石台公安交警指挥下有序进入公祭场地。一路上鼓乐齐鸣,车轮滚滚,所经之处万人空巷,争睹盛况。数千族众到达滴水崖后,祭奠活动按代代相传的传统进行,燃香鸣炮,敬献祭品,宣读祭文,磕拜先祖,默许宏愿,活动持续了3、4个小时。储氏裔众不仅向迁皖始祖表达了敬孝敬诚之心,而且报告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喜讯,体现了不忘祖先功德,传承优良家风的精神。

清明是慎终追远的节日,也是传统的节日。自2008年始,清明节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节日,政府公祭与民间公祭成为时尚,储氏家族是黄帝、舜帝的后裔,本次公祭是中华大地上各种规格祭祀祖先的一部分,勿忘根本,探源溯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自古至今,由来已久。姓氏学兴起,家庭史、国史修缮是太平盛世、国运昌隆的标志之一,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遥想中华姓氏源远流长,自上古伏羲氏至今,中华人曾使用过两万多个姓氏,现在存世尚有四千多姓氏。宋代《百家姓》编排有四百余姓氏,储姓排第211位。据当今姓氏普查,储姓排名在300位左右。储姓主要分布在江、浙、沪、皖,散见于京津、两湖、两广、云贵、辽吉、晋山、内蒙、港澳台,远播海外。皖省储氏人丁兴旺,近百万之众。仅岳西一县,就有十余万人。储姓的郡望为河东郡。郡望历史上是指在当地居住过地位显赫的名门望族。郡是秦朝开国后设立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当今的省、区。据史载:舜帝普居住于山西永济,此地位于黄河以东,秦时属河东郡,因此,储姓以此为郡望。

储姓渊源久远,据《史记》和祖谱确凿记载:储姓属黄帝子孙。黄帝名轩辕,姬,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花雕帝正妃嫘祖生子二人,其一玄嚣,其二昌意。昌意一支世系为:黄帝—颛顼—穷蝉—敬康—瞽叟—虞舜—成均。成均夏朝时曾封国,商朝时或失或续。周武王立国,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河南省淮阳)以奉舜祀,史称陈胡公妫满。自陈胡公始历申公、孝公、慎公、幽公、强公、武公、夷公、平公、文公、厉公至陈完,共十二代,世代为陈国国君。陈完因避宫延变乱,离开陈国,逃奔山东齐国,齐国国君封陈完为工正(相当于当今建设部长)。陈完到齐国后易名为田完。自田完始历稚孟夷、孟庄、文宇、无宇、田乞、田常、田襄子、田庄子、太公田和、桓公田午共十代。当时田氏一门在山东齐国专齐政,数代为齐国宰相,齐康公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康公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田氏卒有齐国。齐太公田和二年卒,子恒公田午继位,田武长子史称齐威王,田午少子出封于山东储亭(山东邹县)。储氏自此得姓,遂开千古一宗。《孟子》第五篇离娄(下)中的齐国宰相储子即是见之于经史储氏第一人。古时以郡、县、乡、亭的地域封国是常事,只是地方大小不一而已。地域大小由受封者爵位而定。自东周至隋朝储氏史载不详。逮至唐朝,自唐始祖储光羲之后一脉相承,世系清晰。所以储氏后人奉光羲公为唐始祖,黄帝为储氏直系嫡远祖。

光羲公祖籍山东兖州邹县,客籍润州庄城,今江苏省金坛市白塔镇花桥村储王庄。光羲公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举进士,入中书,试文章,入翰林。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宜安、下卦等县尉。仕宦不得意,曾隐居终南山的别业。与王维裴迪往来,同游赋诗。后出山任太常寺太祝,世称储太祝。唐天宝年间,迁监察御史,领江南道采访使。天宝末,安史之乱,奉使至范阳(今北京)。叛军攻陷长安,被俘。后脱身归朝,遇赦。著有《正论》15卷、《九经外义疏》20卷,并佚。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储光羲的田园诗既多且好,其成就超过王维、孟浩然,上承陶渊明,下开范成大。堪称中国三大田园诗人之一。光羲公作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在《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中都有专节介绍,载入史册。

光羲公之后历锷公、渊公、刚公、邺公、焕公、弘公、峨公、诚公、荪公、唐公、星公,共十二代,世居庄城。十二世星公时,金人南侵,烽火遍地,星公遂迁浙江绍兴府会稽县新昌里十三都。十三世熙盛公封赠银青光禄大夫。十四世福寿公兄弟三人同榜进士,当时有“河东三凤”的美誉,福寿公敕封银青光禄大夫,夫人汪氏诰封一品夫。十五世祁斌公,宋孝宗乾道元年已酉进士,任河南怀庆府修武县知县,乾道四年复任江南池州府石台县知县,遂居石台之十三都流溪杨潭。宋理宗宝庆三年丁亥三月初十日卒。葬石台龙湾,附父冢侧。妣王氏,封孺人,卒葬石台牛形山滴水崖左,墓前有祠焉。其子三:永镇、永铵、永钰。储氏一族系江南名门望族,世代簪缨,庄城十二代,世代为官,朱紫满门。宜兴之官林、儒林、藏林、丰义等地储氏族居于此,明清两代单进士及第近四十余人。时有“丰义储氏文章冠天下”之称。慎终追远,毋忘祖德,探源寻根,皖省储氏远祖黄帝始于河南新郑,葬于陕西黄陵,舜始姓姚,居蒲阪,反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居河北妫水易姓妫,葬湖南九嶷山下(湖南零陵县)。逮至周期封舜后代于陈,今河南淮阳,舜之后代以陈为姓。后陈完到齐国易陈姓为田性。齐恒公田午少子之后,以储亭储字为姓至今。储氏一脉,有史可据已历四千余年,自黄帝王朝至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她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是黄帝子孙。历史沧桑,思昔抚今,传承祖脉,垂范后世。二○○一年至二○○七年先后三年皖省储氏一族在储学政首倡并组织下同长房储长泰、储风舟,二房储邦旺、储文兰、储子良,三房储茂源、储和旺、储甲舟、储炳南、储昭才、储金华、储德杰、储方宏、储昭武、储诚明等筹集巨资近二十万余元复修了迁皖始祖祁斌公和贤妣王太夫人墓园。二○○七年储氏首次举行迁皖始祖祁斌公公祭大典,二OO八年再次举行迁皖始祖母王太儒人公祭大典,两次公祭活动历时两天,车近千辆,人过数千,祭礼三牲齐备,香烛纸马丰盈,所经之处万人空巷,盛况空前。迁皖一世男祖女祖墓园复修是建墓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历时最长、规制最完整的一次,公祭大典是祭祀最隆重、最完整、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三年来,储氏合族地不分大江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尽智出力。其中,储学政沐风栉雨,宵干夜食,捐资最多,出力最巨,凡事躬亲矢力,堪称孝祖敬宗的楷模。储之泰为寻找迁皖始祖墓地,不辞辛苦,三下江南,终获成功,为建墓、公祭活动制定规划,总揽全局。储风舟、储文兰主持收支,理财有序,账据清晰。储邦旺充分发挥地脉人缘关系,从征地到建设,忙里忙外,认真负责。储昭才、储效园、储金华、储德杰主持规划监理,严把工程质量关,一丝不苟。储茂源、储和旺鹤首童心,凡会必到,建言献策,长者之风,令人感动。储方宏、储昭武、储炳南等捐资集资,不辞路远劳苦,贡献良多。储甲舟、储德传、储诚明不计名利,默默奉献,难能可贵。复修庄城十五世祖(迁皖始祖)墓园是迁皖储氏裔众的万世根本,是敬祖睦宗,光大祖德、垂范后世的盛举,它必将维系储氏大家族继往开来、永续家声。作为黄帝、舜帝的子孙,我们适逢中华复兴、国运昌盛的黄金时代,应做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中华人。       (学政提供)

附2

Rank: 9Rank: 9Rank: 9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13 15:57:50 |只看该作者

二○一○年清明祭礼裕公文

岁月悠悠,春秋代序。慎终追远,此为古制。礼裕显袒,高德天寿。筚路蓝缕,守成兴家。上承祖荫,恩育后嗣。孝亲侍亲,持国尽忠;妻贤子孝。兄友弟恭。贤妣徐氏,相夫教子。恪守懿德,妇德功容。礼裕贤祖,祖籍江苏金坛庄城,序列金坛二十五世,迁潜十世。祖上簪缨,世代显荣。此先庄城—世祖光羲公,官拜监察御吏,领江南道採访使。文章裁道,诗名播于当世。二世祖锷公,教封云阳侯,汤沐丹阳,采邑万户。二世之下,科连第结,累世功名。十二世自江苏省迁浙江新昌,凡四代。英十四世、十五世祖亦是蟾宫折桂,名登仙阙。十三世封赠银青光禄大夫。十四世诰封银青光禄大夫,位列一品。迁皖始祖庄城十五世祈斌公进士及第,两任县令,政清声蜚。礼裕公祖德丰隆盖当世家。顾念庄城—世光羲公以还,当溯东周。先拜齐国卿相,卒有齐国。此皆发轫于田完。自田完追至妫满。封国于陈,史称陈胡公。妫满先人历夏商周,三{恤食.凡此世代,显赫始肇于黄帝第九世孙舜帝。礼裕当为黄帝后裔。礼公之降,本支子孙繁衍,为官为民,代不乏人。顾我礼裕承上启下,荫祖润后,世代其昌。时当河清海晏,华夏鼎盛,作为公之后人,期在光大祖德,开启未来。秉承祖上优秀传统,为泱泱中华竭尽智慧。吾等公之后人,地无分南北,人无别老幼,自当睦祖敬宗,奉承河东世泽江北家声。

序维仲春,惠风和畅。馨香一枚,虔诚恭敬。唱颂礼裕公徐太妣在天之灵。我们虔诚宣誓:坚持忠孝仁义,修身自砺。天无私载,地无私覆。皇天后土,人神共鉴,作公妣的贤孝子孙,作中华民族的合格子孙。呜呼尚!                         (文鹏提供)

十、历代祭奠轩猿、黄帝简介

中华儿女尊祖情深。轩辕黄帝距今五千多年,却一直受到中华民族子孙的敬仰,敬仰溯本追源,尊为中国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华文明的开创者。自古沿今祭奠他的子孙世代相传。

    在春秋秦公时期(公元前765)祭奠黄帝就已相当盛行。

    秦始皇两巡时亲临黄帝陵祀祭。汉高祖登基前曾拜奠黄帝画像。东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二年(公元59)降旨建立黄帝庙,为祭奠黄帝的专用场所。其时,分为公祭、民间祭、游子祭三种。公祭是历代官方举行,具有严格的规模、等级、礼仪的活动,到了汉代则明确规定:只有皇帝才具祭先祖黄帝陵的资格,各诸侯只能祭奠已建的皇帝庙。

最具规模的是汉武帝刘彻。他率领18万大军,旌旗绵延百里,战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威镇匈奴,是历史上祭奠轩辕宏伟壮观的一次。

三国、西东两晋至隋朝各朝皇帝都隆重祭奠过轩辕黄帝。唐朝已正式将黄帝葬地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定为国家祭祀圣地。

唐代宗李豫把祭奠黄帝列为国家祭典。此后,历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乃至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祭奠黄帝陵世代相传绵延不断。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五年(公元972),降旨规定对黄帝为每l年三次祭奠,并按照礼制由皇帝亲自主祭或亲自撰写祭文派遣重臣主祭。并对规定祭祀日期、祭品名称及数量、祭文内容、主祭、陪祭的文武官员姓名等刻文为记。

元代沿袭唐宋祭礼制,并颁布保护黄帝陵的命令。主祭则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降旨论定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对其祭奠列为国家大典。洪武四年(公元1371)拨款维修黄帝陵庙,御笔撰写祭文派遣大臣到黄帝陵祭奠。

清代沿袭明代规格而祭祀次数胜于明代。据统计清代267年间祭奠黄帝陵达36次,平均七年多祭奠一次,为历史之最。

辛亥革命胜利第二年的1912年,国父孙中山亲自撰写祭文,于清明节派团赴黄帝陵祭奠。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同抗日的193745日清明节这一天由毛泽东撰写祭文,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团同赴黄帝陵祭奠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对唤起中华民族团结奋起抗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对黄帝陵()投资数亿人民币几次重修。1961年,国务院把黄帝陵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命名为古墓一号中华第一陵园。每逢清明节都派专人奠祭。改革开放以后,海内外同胞、港澳台胞寻根问祖瞻仰黄帝陵者络绎不绝。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

摘自《中国剪报》2007年3月21日第三版《历史钩沉》

Rank: 9Rank: 9Rank: 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