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清明祭礼裕公文 岁月悠悠,春秋代序。慎终追远,此为古制。礼裕显袒,高德天寿。筚路蓝缕,守成兴家。上承祖荫,恩育后嗣。孝亲侍亲,持国尽忠;妻贤子孝。兄友弟恭。贤妣徐氏,相夫教子。恪守懿德,妇德功容。礼裕贤祖,祖籍江苏金坛庄城,序列金坛二十五世,迁潜十世。祖上簪缨,世代显荣。此先庄城—世祖光羲公,官拜监察御吏,领江南道採访使。文章裁道,诗名播于当世。二世祖锷公,教封云阳侯,汤沐丹阳,采邑万户。二世之下,科连第结,累世功名。十二世自江苏省迁浙江新昌,凡四代。英十四世、十五世祖亦是蟾宫折桂,名登仙阙。十三世封赠银青光禄大夫。十四世诰封银青光禄大夫,位列一品。迁皖始祖庄城十五世祈斌公进士及第,两任县令,政清声蜚。礼裕公祖德丰隆盖当世家。顾念庄城—世光羲公以还,当溯东周。先拜齐国卿相,卒有齐国。此皆发轫于田完。自田完追至妫满。封国于陈,史称陈胡公。妫满先人历夏商周,三{恤食.凡此世代,显赫始肇于黄帝第九世孙舜帝。礼裕当为黄帝后裔。礼公之降,本支子孙繁衍,为官为民,代不乏人。顾我礼裕承上启下,荫祖润后,世代其昌。时当河清海晏,华夏鼎盛,作为公之后人,期在光大祖德,开启未来。秉承祖上优秀传统,为泱泱中华竭尽智慧。吾等公之后人,地无分南北,人无别老幼,自当睦祖敬宗,奉承河东世泽江北家声。 序维仲春,惠风和畅。馨香一枚,虔诚恭敬。唱颂礼裕公徐太妣在天之灵。我们虔诚宣誓:坚持忠孝仁义,修身自砺。天无私载,地无私覆。皇天后土,人神共鉴,作公妣的贤孝子孙,作中华民族的合格子孙。呜呼尚飨! (文鹏提供) 十、历代祭奠轩猿、黄帝简介 中华儿女尊祖情深。轩辕黄帝距今五千多年,却一直受到中华民族子孙的敬仰,敬仰溯本追源,尊为中国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华文明的开创者。自古沿今祭奠他的子孙世代相传。 在春秋秦公时期(公元前765年)祭奠黄帝就已相当盛行。 秦始皇两巡时亲临黄帝陵祀祭。汉高祖登基前曾拜奠黄帝画像。东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二年(公元59年)降旨建立黄帝庙,为祭奠黄帝的专用场所。其时,分为公祭、民间祭、游子祭三种。公祭是历代官方举行,具有严格的规模、等级、礼仪的活动,到了汉代则明确规定:只有皇帝才具祭先祖黄帝陵的资格,各诸侯只能祭奠已建的皇帝庙。 最具规模的是汉武帝刘彻。他率领18万大军,旌旗绵延百里,战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威镇匈奴,是历史上祭奠轩辕宏伟壮观的一次。 三国、西东两晋至隋朝各朝皇帝都隆重祭奠过轩辕黄帝。唐朝已正式将黄帝葬地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定为国家祭祀圣地。 唐代宗李豫把祭奠黄帝列为国家祭典。此后,历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乃至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祭奠黄帝陵世代相传绵延不断。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五年(公元972年),降旨规定对黄帝为每l年三次祭奠,并按照礼制由皇帝亲自主祭或亲自撰写祭文派遣重臣主祭。并对规定祭祀日期、祭品名称及数量、祭文内容、主祭、陪祭的文武官员姓名等刻文为记。 元代沿袭唐宋祭礼制,并颁布保护黄帝陵的命令。主祭则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降旨论定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对其祭奠列为国家大典。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拨款维修黄帝陵庙,御笔撰写祭文派遣大臣到黄帝陵祭奠。 清代沿袭明代规格而祭祀次数胜于明代。据统计清代267年间祭奠黄帝陵达36次,平均七年多祭奠一次,为历史之最。 辛亥革命胜利第二年的1912年,国父孙中山亲自撰写祭文,于清明节派团赴黄帝陵祭奠。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同抗日的1937年4月5日清明节这一天由毛泽东撰写祭文,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团同赴黄帝陵祭奠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对唤起中华民族团结奋起抗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对黄帝陵(庙)投资数亿人民币几次重修。1961年,国务院把黄帝陵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命名为古墓一号中华第一陵园。每逢清明节都派专人奠祭。改革开放以后,海内外同胞、港澳台胞寻根问祖瞻仰黄帝陵者络绎不绝。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 摘自《中国剪报》2007年3月21日第三版《历史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