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古自称“布壮”、“布土”、“布僚”、“布偏”、“布雅伊”、“布板”等,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起来的(注:“百越”指秦汉前,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部落人群。以后逐渐与汉人融洽,部分与夸壮、黎、傣族有渊源)。秦汉称“西区瓦”、“骆越”、“乌浒”、“俚”、“僚”;宋称“撞”。解放后称“僮族”。1965年周恩来总理建议改为“壮族”。现有155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 布依族:旧称“仲家”。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今有25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 朝鲜族: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从朝鲜大批迁入中国定居,今有19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 侗族:原自称“甘”,现有25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 瑶族:主要由古代“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的。隋唐称“莫瑶”,宋以后一般称“瑶”、“摇”。今有21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 黎族: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今有11l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 白族:原自称“白子”、“百尼”;两汉史称“隽”、“昆明”;唐宋史称“河蛮”、“白蛮”;元明称“白人”、“燹人”,清称“民家”(汉语)、“那马”(纳西语)、“勒墨”(僳僳语)。现有159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土家族:原自称“毕兹卡”(本地人的意思)。今有57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 哈尼族:内部有“和尼”、“布都”、“碧约”、“卡多”、“优尼”等不同自称。与唐代史籍所载“和蛮”有渊源关系,元代称“和尼”清代称“寓尼”。今有12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哈萨克族:主要由 “鸟孙”、“突厥”、“契丹’’的一部分和后来蒙古人的一部分,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今有11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 佤族:原自称“布饶”、“阿瓦”等,今有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仫老族:原自称“姆佬”族。今有15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 仡佬族:与古代“僚人”有渊源关系(注:“僚人”是我国古代对一种奴农或奴役的称谓)。1口文献中称“鸠僚”、“仡僚”、“葛僚”、“革僚”。今有4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 保安族:是1957年新发现的少数民族。今有1,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甘肃。 俄罗斯族: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陆续从俄国迁来的。今有1 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 傣族:历史上有“掸”、“金齿”、“白衣”、“白夷”、“摆夷”等称,今有10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傈傈族:唐史称“粟蛮”、“栗粟两姓蛮”;明代称“力蛎”、“栗粟”。今有5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 畲族:原自称“山客”;古称“岽人”、“畲民”。今有6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最多。 高山族:是最早居住在台湾的民族,内部有“泰耶尔”、“萨斯特”、“布嫩”、“朱欧”、“阿眉斯”、“百宛”等不同称号。今有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 拉祜族:清代以后的史称“粟黑”。今有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水族:今有3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I、广西。 东乡族:以十三世纪进入甘肃临夏东乡地区的蒙古人为主,与周边汉、回等族长期集居而发展起来的,今有3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甘肃、新疆。 纳西族:原自称“纳”、“纳西”;唐称“摩沙”、“磨些”。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盐源、盐边、水里等县。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发展起来的。近代文献多称“山头”(分别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朗峨”。今有1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柯尔克孜族:史称“坚昆”、“黑吉戛斯”、“右利吉斯”、“布鲁特”,今有1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新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