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求 学 之 路 迁潜廿六世裔孙 储昭栋
不知不觉我已走过人生的二十四年,我从蹒跚学步,到走进校园,从考取大学到进入美国读博,我庆幸自己能够在个人的努力下,在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下,离梦想越走越近。此刻,回首这一路,感慨万千,也收获良多。 我出生在普通的农村家庭,与许多山里娃一样,经历过每天翻几座山去上学,冬天提着火炉,初中住校是每天馒头咸菜的苦日子。幸而从小父母就教育我懂得感恩,自强自力,所以我从未觉得自己日子苦,也从未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反而是在一个非常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中度过了童年。小时候不懂事,不懂得学习是什么。到了初中,一开始也不知道为何学习,只是贪玩儿,刚上初中那会儿,我居然还把课本撕下来折纸飞机玩。直到爱我疼我的爷爷病逝,我才恍恍惚惚地发觉,对于家庭,我也有一份自己的责任,我要为未来做打算。为了不辜负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对我的期望,我要努力学习,要考上重点高中,上大学。初二开始,我便开始自觉学习,认真完成功课,所以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中考过后,我被县里最好的高中(野寨中学)录取了。高中三年是最苦最累的。虽然是省重点高中,老师都卖力教学,想要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倍努力。所以高中时期,我每天早起,学习到晚上十点。我和班上其他几个成绩优异的同学,都提前自学理科的课程,超前班级进度,以增加高考复习时间。家里经济紧张,我省下饭钱,买了大量的课外习题,以题海战术,不断练习。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体重一度下降到九十斤,让家人为我担心。高中的日子虽艰苦,但有着明确的目标,每一天,每学到一点知识,每多做一道题,都有着一份满足感,因为离理想又更近了一步。高考时,我虽在理综有一点失误,仍取得不错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录取。我并没有骄傲自满,因为我知道面前的路更长,更艰难,我仍需虚心求学,孜孜不倦,才能实现梦想,才能负担起家庭的责任。 上了大学,面对校园中缤纷多彩的课外活动、看似不那么繁重的课程、还有来自各省的优秀的同学,我却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了。虽然每天认真听课,按时上自习完成作业,参与校园活动,带家教补贴生活费,可是内心却是茫然懵懂的,不知道自己做这些事的意义何在,也没有想过四年后,毕业后的打算。直到大二上学期,接触了梁灿斌老师的相对论课程。微分几何和相对论中各种奇妙的变换和有趣的物理思考让我萌发了巨大的兴趣,我开始跟着梁老师上起了中科院的研究生课程,整整一年半的时间,除了学校的相对论课程,我每周末还会去中科院上课,期间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被梁老师的治学态度所感染。通过与他交流,我了解到,梁老师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并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我才知道,原来美国的高校有更先进的研究设备,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渴望获取知识的学生来说是最理想的求学环境。然而当时,虽然有心,考虑到家庭环境,并没有真正决定出国。大三那年,我有机会参加了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与另外两个同学一组,经过四天的努力,为U型滑道运动建立了数学物理模型,并模拟出最佳的滑道设计方案,撰写论文,我们的成果从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参赛组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这让我体会到了用自己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与满足感,让我重新开始思考去美国读博的事情。 大学的时间在学习知识和课外活动中愉快地度过,到了大四,我开始筹备毕业论文。经过一番调查,根据自己的兴趣,我进入了何林老师的凝聚态科研工作组,开始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毕业论文。何林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凝聚态物理学者,专供新型材料石墨烯的电学性质研究。这是我第一次真真正正地接触科研,接触国际前沿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何老师要求严格,并没有把我当做普通的本科生看待,而且以研究生的标准给我命题布置任务。我的本科论文是研究石墨烯中的电学特性。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我完成了这项课题,被何老师赞为:组里科研进度最快的学生。不仅我的毕业论文被评优,而且我的研究成果也为整个研究组的科研工作作出了贡献。通过阅读文献,我了解到石墨烯是目前国内外的最受关注的材料,从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成功制备单层石墨烯的科学家以来,石墨烯一直是都科研的焦点。我很庆幸自己进入了这个目前最有科学前途的领域,并很高兴以自己的力量能够为这个领域做出一点贡献。在何老师的鼓励之下,我把自己的工作整理成文章,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B》上,成为了北师大物理系2008级唯一一个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的本科生。系里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的成绩赞誉有加,我自己也逐渐培养起对这个新兴领域的浓厚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索的决心。在何老师的鼓励和家人的支持下,我毕业后作为一名科研助理留在北师大物理系进行科研工作。在信心与兴趣的激励下,我每日八点准时到实验室,一直工作至晚上11点才离开。经过一年的努力和何老师的悉心栽培,我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两篇,并列第一作者发表文章三篇,其中一篇发表在学术界顶级期刊《自然·通讯》杂志。目前,包括合作作者在内,我总计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十余篇论文。 在这其间,我也逐渐下定决心申请美国高校物理博士项目,以继续深造,培养科研能力。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申请美国高校,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对申请者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有过硬的英语能力。而且申请过程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作为一个山沟里面走出的学生,我的英语,尤其是口语能力,与很多同学有差距,并且我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找中介帮忙准备各种繁琐的申请文书。但是我的经历我的兴趣,让我认定了科研这条路,认定了自己属于科研领域,也认定了我一定要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英语不够强,我就更加努力,集中精力学英语;经济欠缺,不能找留学中介,我就自己一手操办文书,找有经验的同学和老师帮忙修改。于是,从2013年的春季开始,我便开始一边强化英语,准备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和美国英语能力测试,一边继续在实验室里进行科研工作。两年来,我几乎从未过周末,也没有节假日,只是过年时才回一次家。可是,日子虽然苦虽然累,但是我心中的信念、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加上家人对我无条件的支持让我每天都充满着力量,充满的信心和希望。我相信,每走一步,每过一天,我都离梦想更加靠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的四月,我收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以及全额奖学金。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通知书,它见证了我的决心,肯定了我的努力,激励了我的信心,它是我迈向梦想的通行证,为我打开了探索知识与希望的大门! 如今,我踏上飞往美国的航班,开始人生的新一段旅程。我深知,等着我的并不是一条平坦无阻的大道,而是新一轮更加艰巨更加困难的挑战。我不惧艰苦更不惧考验。因为,这一路走来,我的家人,亲人,尤其是我的叔爷爷,给我生活和精神上巨大的支持,一次又一次地为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我的导师,何林、梁灿斌,在学业上给我启迪给我以孜孜不倦的教诲,还有我的同学朋友们无时无刻的鼓励,今后,他们的支持会继续陪伴着我激励着我不断地向前。我会更加努力,早日拿到博士学位,在科研的领域做出自己成绩与贡献,我会让每一个关心我的人面带微笑,为我鼓掌,为我骄傲!人生路漫漫,知识无止境,生命不息,求索不止! 注:储昭栋生于1989年11月,祖藉安徽潜山逆水,是代贵公显一房裔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