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go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9:57: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按):在谱牒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民族”、“名词”难以理解的事,故将一些相关的“民族”、“名词”收入本谱供参考。

炎黄子孙:据《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赞》载:“诸侯皆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注:《史记-三代世表》载“唐”即帝尧,号唐,黄帝五世孙;“虞”即帝舜,号虞,黄帝玄孙之玄孙)。

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后来统一,炎黄与黄帝的子孙随之逐渐融合,而炎帝与

黄帝(简称炎黄)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故称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

注:①“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黄河流域故中国人称黄河为母亲河。

    ②“华夏”、“中原”、“中华”,古为中国的别称,“夏”古为中国人的自称,《孔传》:“夏、华夏”。

(1)相关名词

民族:有两种涵义。(一)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同时还泛用其他,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二)指“人们在历史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为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1953年版294页)。是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民族。当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以后,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

展,民族差别逐渐消失,世界各民族将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

宗族:是谓同宗同族的人。《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

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构成的社会单位。在人类历史上[在原始群杂交时期尚无家族;在母权制公社时,才出现以母系为代表的大家族(当时男子在女方家,世系以母亲计,也即是处于群婚时代知母而不知父)]。至父权公社时代,则出现了父系为代表的大家族(此以女在男方家,世系以父计,由此逐渐过渡到一夫一妻制),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父系大家族逐分裂出为个体家庭。

(2)古代民族

西戎:是中国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禹贡》指:组皮、昆仑、析支、渠搜;《史记·匈奴传》指春秋之绵绪、绲戎、翟貌、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以后逐渐融合于其他族。

赤狄族:古民族名。一作赤翟。是春秋时狄人的一部。(狄族在春秋时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国之间。公元前七世纪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在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曾是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总称之一)。据说是因穿赤色衣服而得名。包括山东皋落氏,庸咎如、路氏、甲氏、留吁、锋辰等部。公元前六世系末,其中一部分并八晋国。而留吁族在春秋时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年)并于晋国。

党项族(又叫党项羌):是中国古民族羌人的一支。北宋时建立起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封建政权。元时蒙古人称党项人及其建立的西夏政权为唐兀或叫唐兀惕。

色目人:“色目人”一词见于唐代,意为“名色名目”。亦称姓氏稀僻者为色目人。色目人中包括哈刺鲁、铁察、唐兀、阿速、秃八(即秃伯歹)、康里、畏吾儿、回回、乃蛮、阿儿浑、撒耳柯思、斡罗思、汪古、甘木里、怯失迷儿等几个支族。

女真:古民族又称“女直”。来源于唐代,北宋末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后由蒙古族攻克。明末由努尔哈赤统一成为满族主要组织部。

武陵蛮族:汉时对分布在今湘西、鄂西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总称。汉时因其居地置武陵郡故名。东汉至宋在其源水上游五溪地区的称五溪族。

五溪蛮:东汉至宋时对分布在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处地区源水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条溪流(雄溪、构溪、百溪、沅溪、展溪)故名。与今土家、苗、瑶、侗、仡老等族有渊源关系。

Rank: 9Rank: 9Rank: 9

选择表情,则自动回复本帖!给力丝网印花论坛技术支持

2011真给力!顶
这么好的帖子,没人顶,太不给力了
这么牛X的帖子,太恐怖了!
路过狠狠咬上一口!
这帖做得太不行了,感到强烈的不满!
看了这帖子,不知道说什么,难过!
特来庆祝下!放点烟花!
吃了不回贴,不消化!
小女子不小心路过,看到这帖子,太喜欢了!
囧!雷人!
2011真给力
真悲剧
吓到了!
我咬呀!
真不行
好难过
放烟花
不消化
我喜欢
真雷人
顶!好贴!
哥说过,神马的都是浮云
必须的...
恩X贱贱!!!
打酱油路过,不关我的事!我只是偶尔地灌点水
太可恶了。
楼主写得太好了!我喜欢!送花给你吧!
路过,留个脚印,太无聊了!
囧!雷人!
这么好的帖子,转载中!努力抄抄抄!
好贴子
神马浮云
必须的
贱贱贱
灌点水
真可恶
来送花
好元聊
我忍!
我抄抄抄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13 09:57:49 |只看该作者

五戎:古代西方五种少数民族。《周礼·夏官‘职方力氏》:“以掌天下之地,辩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注:①“邦国,,指古代诸侯之封国;“都鄙’’指古代国家的首都(即中央机关所在地)。

    ②“七闽,,据《辞海》载:指古代夸福建和浙江南部一带的少数民族。

    ③"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中的“四”、“八”、“七”、“九”、“五”、“六”是指周代时所服的国数。

匈奴:中国古民族。战国时活动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汉初不断南下攻扰,汉朝基本上采取防御政策,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为两部,南下附汉的为南匈奴,留于漠北的称北匈奴。北匈奴于东汉和帝时和南匈奴所击败,部分西下。

鲜卑:古民族名,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附于匈奴。北匈奴西迁后,进入匈奴故地,后附于汉。逐渐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

羯族:古族名。源于小月支,曾附属匈奴,魏晋时,散居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与汉人杂居,被称“羯胡”。晋时,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为十六国之一。

氐族:古民族。段、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从事畜牧农业。魏晋时,大量接受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说汉语,穿汉衣,习汉耕,从汉姓。

姜戎:古民族之一。原在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后为秦迫。周襄王时(约公元前638年前)迁于晋南,属于晋国,公元前627年,与晋击败,秦师于崤(注“崤”山名,在河南省崤山)。

(3)当代民族

蒙古族:蒙古族人自古以来与各族人民一道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今有480多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

回族:古称回回族。今有860多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河南、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北京、内蒙古、天津、黑龙江、陕西、贵州、吉林、江苏、四川。

藏族:古时自称“博”、“博巴”、“康巴”、“安乐哇”、“嘉戎哇”。、今有。459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

维吾尔族:古时称“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畏吾”、“委吾”。元明时将“回鹘”一辞已译为今天“维吾尔族”。今有72l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新疆。

Rank: 9Rank: 9Rank: 9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13 09:58:09 |只看该作者

壮族:古自称“布壮”、“布土”、“布僚”、“布偏”、“布雅伊”、“布板”等,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起来的(注:“百越”指秦汉前,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部落人群。以后逐渐与汉人融洽,部分与夸壮、黎、傣族有渊源)。秦汉称“西区瓦”、“骆越”、“乌浒”、“俚”、“僚”;宋称“撞”。解放后称“僮族”。1965年周恩来总理建议改为“壮族”。现有155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

布依族:旧称“仲家”。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今有25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

朝鲜族: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从朝鲜大批迁入中国定居,今有19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

侗族:原自称“甘”,现有25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

瑶族:主要由古代“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的。隋唐称“莫瑶”,宋以后一般称“瑶”、“摇”。今有21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

黎族: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今有11l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

白族:原自称“白子”、“百尼”;两汉史称“隽”、“昆明”;唐宋史称“河蛮”、“白蛮”;元明称“白人”、“燹人”,清称“民家”(汉语)、“那马”(纳西语)、“勒墨”(僳僳语)。现有159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土家族:原自称“毕兹卡”(本地人的意思)。今有57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

哈尼族:内部有“和尼”、“布都”、“碧约”、“卡多”、“优尼”等不同自称。与唐代史籍所载“和蛮”有渊源关系,元代称“和尼”清代称“寓尼”。今有12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哈萨克族:主要由 “鸟孙”、“突厥”、“契丹’’的一部分和后来蒙古人的一部分,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今有11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

佤族:原自称“布饶”、“阿瓦”等,今有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仫老族:原自称“姆佬”族。今有15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

仡佬族:与古代“僚人”有渊源关系(注:“僚人”是我国古代对一种奴农或奴役的称谓)。1口文献中称“鸠僚”、“仡僚”、“葛僚”、“革僚”。今有4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

保安族:是1957年新发现的少数民族。今有1,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甘肃。

俄罗斯族: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陆续从俄国迁来的。今有1 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

傣族:历史上有“掸”、“金齿”、“白衣”、“白夷”、“摆夷”等称,今有10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傈傈族:唐史称“粟蛮”、“栗粟两姓蛮”;明代称“力蛎”、“栗粟”。今有5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

畲族:原自称“山客”;古称“岽人”、“畲民”。今有6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最多。

高山族:是最早居住在台湾的民族,内部有“泰耶尔”、“萨斯特”、“布嫩”、“朱欧”、“阿眉斯”、“百宛”等不同称号。今有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

拉祜族:清代以后的史称“粟黑”。今有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水族:今有3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I、广西。

东乡族:以十三世纪进入甘肃临夏东乡地区的蒙古人为主,与周边汉、回等族长期集居而发展起来的,今有3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甘肃、新疆。

纳西族:原自称“纳”、“纳西”;唐称“摩沙”、“磨些”。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盐源、盐边、水里等县。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发展起来的。近代文献多称“山头”(分别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朗峨”。今有1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柯尔克孜族:史称“坚昆”、“黑吉戛斯”、“右利吉斯”、“布鲁特”,今有1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新疆。

Rank: 9Rank: 9Rank: 9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1-13 09:58:44 |只看该作者

土族:原自称“蒙古勒”、“蒙古尔孔”,旧称“青海土族”,藏语称“霍尔”。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主要与吐各浑,蒙古族有渊源关系。

达斡尔族:史称“达呼尔”。今有1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的塔城地区。

羌族:原自称“尔玛”。今有19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四川。

撒拉族:原自称“撒拉尔”;史称“沙喇族”、“撒拉”、“撒拉回”。由元代迁入青海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边藏、回、汉、蒙等族长期相处发展起来的,今有8万多人,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

布朗族:唐称“朴子蛮”的后裔的一部分,元以后称“蒲人”。今有8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毛南族:史书载:“茆滩”、“茅难”、“冒南”、指今广西北部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毛难族所居地,可能因地名而得族。今有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

苗族:今有73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重庆、湖北、四川。

彝族:不同地区原自称“诺苏”、“米撒泼”、“撒尼”、“阿西”等,元明史称“罗罗”、“倮罗”。与隋唐时的乌蛮有渊源关系。今有738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重庆、湖北、四川。

满族:来源于女真人。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1935年改女真居地为满州,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后形满、汉杂居,使满汉共同性愈来愈多。今有98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北京。

锡伯族:史称“席伯”、“西北”、“席泊”。今有1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辽宁、新疆。   

阿昌族:由唐代“寻传”部落一部分发展而来的。元明以后史称“峨昌”、“俄昌”。今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塔吉克族:(《辞海》称塔塔尔族)。今有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新疆。

普米族:史称“西藩”、“芭苴”。今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怒族:原自称“阿怒”、“怒苏”;元代称“路蛮”,清明称“怒人”。今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乌孜别克族:是十七世纪起陆续从中亚细亚的安集延,浩罕等地迁入中国的今有1,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新疆。

鄂伦春族:解放后设立鄂伦春自治旗。今有7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黑龙江。

鄂温克族:曾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1957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恢复为“鄂温克”。今有2 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黑龙江。

京族:今有1,8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

塔塔尔族:今有5千多人,主要分布在新疆。

独龙族:清代称“俅人”、“倎人”。今有5千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赫哲族:史曾称“黑斤”、“黑真”、“赫真”、“奇楞”。今有4千多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

门巴族:今有7千多人,主要分布在西藏。

珞巴族:今有2千多人,主要分布在西藏。

基诺族:解放前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今有1 8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崩龙族:唐“扑子蛮”后裔的一部分,原自称“纳安”、“布雷”,解放前仍保留着一些原始公社制的残余。现有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

汉族:由古代华夏族(注:“华夏族”是古代汉族的自称,亦作“诸夏”、“华”其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中国是“中原”的意思)和其他民族长期逐渐混血而成。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94%。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注:①民族资料选自《辞海》(197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第三次印刷)

    ②人口据出自1999年第四次人口统计。

Rank: 9Rank: 9Rank: 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