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续修宗谱,乃族中大事。二○○九年春,我族代表云集潜山,初商并筹划续修显一公仁澄房下支谱。欣逢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之盛世。诸姓子弟,借此升平盛世、纷纷续修家谱。我族支谱距上届续修已历二十年。大家认为此时续修,乃时代之需、历史之责,时不我待,遂成共识。同年夏,诸君又复集逆水,进一步商讨,订议行章,成立编修机构,选推族贤主办其事。有据可考我支宗谱修编已业经十三届,本届为十四届,所修范围继承十三届谱牒为显一公仁澄房下义贯、义钟、义显三大裔支谱,使用“一元堂”堂号。现今义贯一支子孙多数居潜山县槎水镇波罗村、林建村,龙潭乡龙潭村和塔畈乡的杏花村等处。义钟公一支子孙多数居槎水镇方冲村等处;义显公一支子孙在潜、岳两县,繁衍人众,多数居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潜山县梅城镇及平桥村,槎水镇逆水、后冲和方冲三村等处;还有安徽六安和来安两县的部分族人已联络登记入谱。本届入谱人口据统计达六千五百八十余人。 修本届支谱全面地贯彻改革精神,承先启后,与时倶进,摒弃陈腐,求实创新。不仅进行了全面改版,在格式及世系人名记述上亦进行改革。谱书分综述、世系、咨鉴三大部分组成,资料丰富,结构严谨。内容详实,编排简洁,一看就懂,一读就通,易于查阅。 一本好的谱书,不仅是促进族人寻根问祖,维修墓地,清明祭扫的依据。同时,亦是宗族间思想文化交流的好素材。本谱在综述及咨鉴篇中做了有益尝试,引用撰写了许多文章、资料、诗词和楹联等。它对于弘扬宗族文化,增进宗族的凝聚力、亲和力、传承好的族风、族德,培养族人的社会公德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愿族人多多阅读、认真学习。籍以成为报效国家、发展事业、个人修身齐家的精神动力。 本届族谱编修仅历时一年半时间,在改革探索中完成如此巨大工作量,实属不易。尽管登记和编修人员反复审核校对,错、漏在所难免。再说改革亦不一定都是成功的,在世系篇中有部分前人迁居别地,难以详考,后辈子孙繁衍人众,更难登记。望后世子孙知我一支渊源再追溯罗列详明。本谱的缺陷与不足敬请宗亲谅解,待后生续修弥补。 修谱牒当是宗族,人人都责无旁贷的事。我蒙宗亲不弃,推为编委主任,实感责任重大,理应竭力效劳,奈予德薄才疏,且尚在职在岗,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在族人齐心协力,积极出资献策,编委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无私奉献。使本谱编修顺利进行。在即将付梓之际,值此向诸位宗亲告慰并致以衷心感谢!谨此为序。 本届编修委员会主任、迁潜二十四世孙 文鹏 二○一○年金秋
序三 族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国无史,无以纪朝代而垂千秋之鉴;族无谱,无以考世系而存百世之传。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由此可见,家谱是地方志、国史的有益补充。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续修家谱旨在起到明源流、序长幼、辩昭穆、知迁留的作用,从而达到弘扬祖德、效法先贤、立志成才、兴家报国之目的。 我姓渊源于齐,郡望河东。传五十八世至唐监察御史、诗人光羲公,是为庄城一世祖。再传十六世至怀宁潜山三边总辖永钰公,是为迁潜一世祖。今《“一元堂”支谱》乃迁潜四世显一公之裔所共修。 纵观历史,我族仁人志士众多,事迹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继往开来,仍应弘扬、光大:立三凤(福寿、福康、福宁)为兴家报国勤耕苦读同登金榜之志;效储洵为沔阳子民修堤防涝事必躬亲之行;学明一为太祖洪武送粟解困赐封不受之为;兴礼和为建造祠堂赈救灾荒慷慨解囊之风;传彭氏(道试房学材次媳)为救治姑病两次剐臂舍已为人之德。祖德祖风永传承,家规家训铭于心,家和友善社会兴。 编修过程中,我们本着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原则,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一个人的信息按名(字、号)、学历、住处顺序录入,故人还要加上故时、葬处及山向,这样有利于查阅。凡“一元堂”之裔,女子(去嫁女除外)均同男子一样入谱,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人员迁留变化大的特点,我们对故逝族人葬处、对健在宗亲住处,都加上了县(市)、乡(镇、区)、村(居委会)行政区划名,以便大家查找、联络。凡过继(祧)者的名字前同时冠上亲生父和继父(有几个继父冠几个)名,这样既承认了历史,又不会混乱血脉,还能节省页面,一目了然。 受宗亲信任、推荐,委本人以登记总负责人、主编之重任。由于才疏学浅,工作虽已竭尽全力,但难免有误,敬请谅解。 今谱成,它凝聚着族人的共同智慧,预示着《一元堂》之裔,将随着国家的昌盛而永发其祥,是为序。 本届编修委员会主编、迁潜二十六世孙 昭益 二○一○年金秋于虎踏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