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叫家谱
在数以千万计的史书中,由史官编纂,记录朝代盛衰兴亡的是正史;由地方主纂,记录地区风土沿革的是方志;而由家族纂修、记录家族迁徒发展的便是家谱。
一部家谱中,从这个家族的兴起、繁衍、分派、迁徒,到家族的历代英贤、家规家训、祠堂宗庙、诗文著作,纵横几百年,上下数千人,包罗甚多,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家谱向来有“记录先世、弘扬家史”“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大大增强海外炎黄子孙的向心力。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海外华人寻根谒祖形成热潮。许多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纷纷返回故里,寻访祖先的遗迹,拜会故地的亲人。一家慷慨解囊,投资家乡,为故地的经济发展和祖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略尽绵薄之力。家谱成为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成为增加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桥梁。
那么,家谱到底是怎样的史书?它的定义是什么?它的历史发展又如何呢?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谱牒、家传、支谱、谱系等,是一种记录家族迁徒、发展的事迹和家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书,是以特殊形式组织、编写的家族生活史。
一部较完整的家谱,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
(二) 什么是私修家谱及家谱种类
中国家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名称多种多样,种类丰富多彩:中国家谱在宋以后主要是私修家谱。
根据家谱记载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1、房(支)谱记载一房或一支世系的家谱。2、家谱、族谱、宗谱三者在实际内容上并无多少区别,均指记载某一家族或某一宗族迁徒、发展和族内人物世系、传记的书,但有一点,它们都是和房(支)谱相对而言的,是房(支)谱的集成。3、统谱是打破地域界限把分布于各地的同族各宗、支统贯于一的家谱,也称作统宗世谱、会谱、通宗谱、统宗正脉、大成谱、通谱等。如《张氏统宗谱世谱》、《太原王氏通谱》等。4、异姓统谱是将许多姓氏统贯于一谱,这种谱称之为异姓统谱。如明凌迪知编著有《古今万姓统谱》。
(三) 家谱的性质、特点、功能和作用
◆家谱的性质:
1) 记述范围的家族、宗族性。家谱是关于家族迁徒、发展的记录,它记述的对象和范围是特定的,是关于某一家族或宗族,有时甚至是某一家族中的某一支或某一房的迁徒、发展、繁衍、人物等的记载,因此记述范围的家族、宗族性便成为家谱区别于其它史料的最鲜明的特征。
2) 记述内容的广泛性。家谱既然是家族史,则其记述内容不仅仅只是姓氏源流、迁徒情况、人物世系等,而涉及到家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收录有关家族的所有史料。
3) 记述资料的可靠性。家谱专记本家族的人与事。一般而言,由于收集资料的审慎,编纂的严谨,家谱的资料还是比较真实和可靠的。但由于家谱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史料,是关于家族荣辱盛衰的记载,有着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作用,因此它同其它史料一样,有其局限性,如假托始祖、攀附名人、牵强附人、美饰先祖、言过其实等。正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家变在作为史料时常常被一些学者怀疑甚至否定,家谱资料的可靠性也在此大打折扣。
◆家谱的特点
1) 纂修的连续性。家谱需要不断重修、增修和续修,才能保证其家族历史的完整和清晰。中国家谱是从不辍修的,因而形成一个鲜明的特点即纂修的连续性。
2) 笔法上的隐恶扬善。中国家谱有纂修原则即笔法上的基本倾向是“书善不书恶”、“隐恶扬善”。家谱为亲者讳、掩盖祖先的恶迹,只记好的而不记坏的,几乎是所有家谱的撰写通例。
◆家谱的功能
家谱的内容一般是先叙家族得姓的原由、源流和世系,然后指明郡望及分派和迁徒的原因、始末,接着详载所谓恩荣,但凡有关该家族的制诰、敕命、封赏以及该家族中所有的历史名人、旌节忠孝、耆寿等方面记录,无不备载。
这样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总记录,就是该家族的发展史,家族人物的风云变幻、宦海沉浮,家族的兴盛衰落、流转迁徒,通过一册家谱尽收其中。一个家族可以发展到枝大叶茂、瓜瓞绵绵,也可能散处四方、星罗棋布,但是有了家谱详细完备的记录,纵然天涯海角,纵然代远宗长,同宗同族的血亲是隔不断的,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家谱最基本的功能即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
中国家谱从周代肇始,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经三千多年;有唐以前的官修家谱,有宋以后的私修家谱,各个历史时期各具特色,性质不同,有其不同的功能,有其鲜明的时代印记。
◆家谱的作用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一) 家谱的体例和格式
◆家谱的体例,是家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完善的。历经汉代、魏晋南北朝日期,唐代、宋代定型。欧阳修和苏洵创立的体例即“欧苏体例”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代表,被后世奉为私谱体例的楷模。欧、苏体例,重在图表之创新,每图只记五世,五世以后,格尽另起。在形式上,欧体是横行的,每图五栏;苏体是上下直行的,每图也只列五世。自上而下五代世系条理清晰,依次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右而左为同辈兄弟由大到小排例。五世排满一图后,则另起一图,但第五世必须同见于第一图的末一栏与第二图的第一栏,两图共列九世。第三图则由第九世到第十三世,余此类推。
元代已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的现象,不拘泥于欧苏小宗谱法的限制。谱图也突破了五世为图的限制,出现了以大宗谱法做的大谱图。
明代家谱不仅书五世之近亲,而且书五世以外之远亲,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使为百世之纲纪。明代家谱记事范围之扩大,记述内容之丰富,也是对欧、苏体例的进一步改造和发展。
清代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完备的时期。这个时期里,家谱的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到家族、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中国现存历代家谱中,清代纂修的家谱最多,占总量的50%以上。这些家谱的内容,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园、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文、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术、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这等20多项,使家谱或宗了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
中国家谱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体例日益完善,记述内容日益广博。记事范围日益扩大。从家谱体例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代以前,由于家谱主要是用来“奠世系,辨昭穆”或是“别郡望,辨婚姻”,因而谱书的内容非常简略,家谱体例也相当简单,仅以记载家族成员人事资料为主。宋明以后,修谱的目的发生变化,修谱也由官修为主变为私修为主,这就为体例的完善、内容的丰富创造了条件,于是就有了欧苏体例,有了明代的统宗世谱,家谱的记载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这样不仅使家谱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也大大加强了家谱的功能和作用。
◆家谱的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 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可谓名目繁多。
2) 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 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会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 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
5) 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同时反映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 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百遗像,背面是像赞。
7) 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徒、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 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9) 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 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颜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 世系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
12) 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载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 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 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5) 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16) 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17) 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18) 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上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任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徒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一) 家谱的纂修和收藏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中的一件大事了。古从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分别叙述如下:
◆家谱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 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
2) 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
3) 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娶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
4) 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 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
6) 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 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在的得修谱、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家谱资料的收集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方面是现有家族成员变动情况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已故家族成员资料的收集,这两方面的工作艰苦而细致。只有将重修、续修家谱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做好得扎实、有效,才有可能修成一部资料全面、引证广泛的好家谱。
◆家谱的纂修
纂修家谱是家族、宗族的一件大事,根据家谱资料记载,纂修家谱须得家族、宗族大部分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重修、续修家谱的时候古无定制,一般是三十年一修的,也有二十年一修甚至十几年一修的,还有由于兵荒、灾疫、迁徒等原因而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未修的。纂修家谱前,家族、宗族一般都要成立修谱机构,即所谓的家谱编发会或谱局,由族长担任主修。编委会通常由主修、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组成。编委会的人数多少主要依据家族、宗族的大小而定,由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家谱编委会即谱局成立之后,即进入纂修族谱的实质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二:一为收集资料,一为筹集经费。经费来源一般是来自每个谱的男女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费。经费的第三个来源是族中一些有钱成员的捐助。较大的捐助来自族内有较高经济地位的成员,尤其是那些没有官职或企业家的富裕的名人。
一俟经费等筹集就绪,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这在谱学中称为“开局”。首先要拟定修谱凡例,一般是依据旧谱凡例根据时代需要而增加删减。凡例定下来后,要张榜通告族内成员,使他们明确此次修谱的编修宗旨及基本体例。书稿编好后,即请人认真印刷、临修、检阅负责审核和校对。
一部家谱经过这些程序后才算修竣。装订完毕后,谱局再次张榜通知族内成员,然后择定吉日,锣鼓开道,鞭炮齐鸣,以大轿将修好的新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做“出谱”。再择定吉日,完后,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些家族、宗族,举行盛大宴会。
综上所述,家谱的纂修是一项庄重、严肃、认真、细致的工作,既要求有全而翔实的资料,又要求有充裕足够的经费,这样才能修出一部比较象样的家谱。“盛世修志”,家谱的纂修和地方志一样,必须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兵荒马乱、颠沛流离时奢谈家谱,只能是望梅止渴或水中望月,是极不现实的。
◆家谱的收藏:
经过认真细致的收集资料和庄重慎密的纂修工作,作为家族、宗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修的家谱自然而然被族内成员视贵重物品,加以精心妥善的保管和收存。
由于家谱功能重要、作用巨大来之不易,所以各家族、宗族的家规、族约中几乎都列有“慎重家谱”、“妥密保谱”等条目,要求族内成员必须将家谱视为珍宝,妥善、安全地保护家谱,不得轻易示人,不得借与族外人,更不得丢失。每年都看一遍,晒一遍。收芷方面各尽其妙。
(一) 研究家谱的现实意义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民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供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
文鹏摘自2006年版《储氏“四德堂”宗谱》
附
欢迎光临 中华储氏宗亲网论坛 (http://www.chucn.com.cn/bbs/) | Powered by Discuz! X2 |